濟南農村商業銀行歷下支行 劉文文
當前社會存在的信用缺失問題,已經成為高懸人們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作為經營信用的機構,信用風險成為農村商業銀行面臨的主要風險。
一、要素——農村商業銀行信用文化的構成
本文認為,信用是人類交往行為中應該遵守的一種理念和規范,它要求在社會生活中交往的雙方言語與行為的相符,權利與義務的一致,由此才能達到和諧的對話、溝通與合作。信用文化則是與信用相關的物質載體、制度規則、實踐行為和價值觀念。
農村商業銀行信用文化大致由以下幾個要素組成:
農村商業銀行的經營理念與優良傳統。經營理念是農村商業銀行追求績效的根據,是在對自身發展狀況、核心優勢、發展方向、共同信念進行評價的基礎上確立的經營目標。經營理念要在市場目標與風險管理之間、在市場追求與對客戶的服務之間做出權衡安排:是追求利潤最大化還是社會效益最大化,是追求規模最大化還是企業價值的最大化。經營理念的建立往往由領導層確定,但實施卻需要全體員工的共同參與。優良傳統是在這個過程中經過長期積淀形成的優秀信用文化,如“穩健經營、穩步發展”的理念。
農村商業銀行全體員工對信用風險管理的自覺態度,具體表現為制度規范的制定。在經濟學中,風險往往被認為是一種“機會”而不僅僅是“危險”。因此,在不同的經營理念下,銀行的員工面對風險的態度往往不同。農村商業銀行要根據自己的經營范圍、經營規模、管理水平、風險承受能力等確立一個相應的安全邊界。在此基礎上,確定其發展模式與資本配置模式,這需要制度規范的制定者對可能產生的風險進行分析判斷,并最終落實成規章條款,并對遵守規范形成一種自發而長久的共識:哪些業務是可以接受的,哪些風險是可以承擔的,哪些客戶是要努力爭取的,哪些行為是十分危險的,而當這種共識成為一種習慣和自覺的態度時,相應的信用文化也就由此形成。
農村商業銀行員工的職業操守,即對制度規范的執行。職業操守即員工的信用行為和信用價值觀念。一般而言,農村商業銀行的從業者均應做到廉潔守法、忠于職守、依法合規、優質服務、公平競爭、不以權謀私、不虛假宣傳等。這些信用行為有些可以用具體的指標進行衡量,有些又難以劃一條明確的界限,因此“只要不違規就好”的價值觀念大有市場,在此情況下,就有“被動接受”和“主動執行”兩種不同的信用價值觀念。
二、意義——信用文化在農村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中的地位
信用風險是在金融交易活動中,交易對手違約或因信用品質潛在變化而導致發生損失的可能性。作為專業化的信用風險經營機構,農村商業銀行時刻被信用風險所包圍,信用文化建設對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由數據統計、模型計算等組成的風險管理工具并非萬能的。近年來,隨著經濟學和各種電子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風險管理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決策者對風險進行衡量和判斷,提高了決策的準確性,但工具并非萬能。在2008年影響世界的美國次貸危機中,盡管金融機構對各種金融衍生產品建立了精巧繁雜的定價和評級模型,但面對政策和市場的變化,模型的前提假設與現實市場風險嚴重偏離,最終導致風險定價的失效和投資者的恐慌,并通過“羊群效應”使影響逐級擴大,最后釀成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機。實際上,現實的經濟情況千差萬別、瞬息萬變,即使再精妙的風險管理工具模型也難以涵蓋所有的變量,如果盲目夸大風險管理工具的意義,完全以若干數據參數來描述風險的變化,就會造成對理性的誤用,走上數學邏輯主義的不歸路。亞當·斯密除了著名的《國富論》之外,還有一本被很多人忽略的《道德情操論》,前者崇尚人的自利和自愛,強調市場作為“看不見的手”來自行調節經濟;后者強調了道德倫理范疇內的以同情心為基礎的價值取向,只有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兩條腿走路,才能發揮最佳效能。所以,完善的信用文化體系在農村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中恰恰能對各種風險管理工具起到必要的補充作用。
其次,法律和制度規范在信用風險管理中至關重要,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隨著農村商業銀行業務類型的不斷拓展,各種新業務層出不窮,各種金融創新產品不斷產生,法律和制度規范有時存在一定的滯后性。二是有些行為雖然不違反法律規范,但有損于商業銀行的整體發展。厲以寧提出:“市場調節與政府法律調節留下的空白,只有依靠習慣與道德來彌補,并且市場可能失靈,政府可能癱瘓,但習慣與道德調節卻照常發揮作用。”他把道德文化的調節看作重要的資源配置調節方式。由此可見,信用文化建設為制約這種“道德風險”行為提供了一條思路。三是雖然信用文化對于人類行為的影響是一種道德上的“軟”約束,不如信用法律制度和約束機制這些“硬”約束的效果來得立竿見影,但是信用文化如果缺乏,就缺少構建和完善信用法律規范的思想意識基礎,若信用行為的執行缺少意識根基,就如同“沙中筑塔”,被動執行,而不是自發、自覺的主動為之。信用文化的傳播與弘揚,對于農村商業銀行的和諧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綜上,農村商業銀行良好的信用風險管理體系應當既包括風險管理技術、工具等剛性措施,又包括信用文化建設等柔性措施。只有“剛柔并濟”,有機協調,才能更好地控制信用風險。
三、對策——構建農村商業銀行信用文化體系
農村商業銀行的信用文化建設現狀,相對其它現代商業銀行而言,稍顯滯后。首先,其前身是農村信用社,是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產物,在成立之初就秉承了農村信用社支農支小的職責,是“三農”服務的重要力量,扎根在費孝通先生所說的缺乏法理性和秩序性的“鄉土社會”中,整體信用環境不容樂觀。其次,農村商業銀行受其發展規模限制,地域集中化、行業集中化過高,不利于規避各類風險,如果市場環境有大的變化,所遭受的沖擊也較大。再次,農村商業銀行的發展歷史較短,缺乏經驗豐富的信用風險管理人才和完善的信用風險管理體系。